当前位置:首页 > 足球新闻 > 袁甲爆料:申花VS泰山争议点球难定夺,足协或请国际足联“一锤定音”

袁甲爆料:申花VS泰山争议点球难定夺,足协或请国际足联“一锤定音”

  • 发布时间:2025-10-01 15:53:05|
  • 来源: 24直播网

2025年9月17日讯 中超第24轮焦点战上海申花对阵山东泰山的比赛虽已落幕,但第6分钟的一记争议手球判罚却持续发酵。据知名解说员袁甲透露,中国足协裁判委员会在内部评审后仍无法达成统一意见,或将就该判罚向国际足联(FIFA)寻求权威裁定。这一罕见举动,再次将中超裁判争议推向风口浪尖。

争议回放:一记手球,两方激辩

比赛第6分钟,山东泰山发动进攻,皮球在申花禁区内连续反弹后击中申花外援马纳法的右上臂。泰山球员立即举手示意点球,主裁判李海新在VAR(视频助理裁判)介入后,最终判定无犯规,比赛继续。这一决定瞬间点燃泰山队教练组情绪,主帅崔康熙因抗议被黄牌警告,赛后泰山队官方更以“明显误判影响比赛公正性”为由提出申诉。

从慢镜头回放看,争议焦点集中于“手球是否扩大防守面积”。泰山方面认为,马纳法手臂处于非自然张开状态,且改变了皮球运行轨迹;申花则坚称,手臂紧贴身体,属于“球打手”范畴。前中超裁判王迪在解说中分析:“根据现行规则,若手臂未明显离开躯干,通常不判点球,但此球接触部位接近肩膀,存在解释空间。”

足协评审陷僵局,国际足联成“终极裁判”

据袁甲透露,足协裁委会于赛后连夜召开会议,调取多角度录像并邀请国际级裁判参与分析,但针对“大臂与肩膀交界处触球是否构成犯规”仍存在分歧。部分裁判认为应遵循“接触即犯规”的严格标准,另一派则主张考虑“手臂自然位置”的合理性。僵持之下,足协决定将判罚依据及视频资料提交国际足联裁判委员会,请求其根据最新规则给出权威解释。

这一举动在中超历史上极为罕见。上一次类似案例可追溯至2018年,当时广州队与北京国安的比赛中出现“体毛级越位”争议,足协曾向VAR技术供应商询问标准,但未升级至国际足联层面。此次直接寻求FIFA裁定,反映出中超裁判体系对规则理解的深层困惑。

规则迷雾:手球判罚为何成“世界难题”?

国际足联对手球规则的修订向来频繁。2019年,FIFA明确“手球犯规需满足故意或手臂扩大防守面积”两大条件;2023年又进一步细化,规定“手臂是否处于自然位置”需结合球员身体姿态动态判断。然而,规则文本的模糊性仍导致实战中争议不断。

以本场争议为例,马纳法在争顶时为保持平衡,手臂自然上抬至肩部高度,皮球击中其大臂外侧。根据FIFA最新精神,此类情况需重点考察“手臂是否使球员获得额外利益”。但问题在于,不同联赛对“额外利益”的解读差异巨大:英超倾向于从严判罚,而意甲则更强调“明显改变球路”。这种尺度差异,正是中超裁判难以决断的根本原因。

深层反思:中超裁判如何走出“规则迷宫”?

此次事件暴露出中超裁判培训体系的短板。前金哨孙葆洁指出:“我们过度依赖VAR技术,却忽视了裁判员对规则本质的理解。FIFA规则的核心是‘足球精神’,而非机械对照条文。”数据显示,2025赛季中超前24轮已出现17次手球争议判罚,其中6次引发双方大规模冲突,折射出裁判公信力的危机。

更值得警惕的是,过度依赖外部裁定可能削弱中超自身的裁判权威。某俱乐部技术总监向记者透露:“如果每次争议都找FIFA,那要国内裁判何用?长此以往,中超将沦为国际规则的‘试验场’。”

结语
从VAR介入到足协评审,再到可能的国际足联裁定,这记手球判罚已演变为一场关于规则、技术与公信力的全民讨论。当袁甲的爆料引发热议时,中国足球更需冷静思考:与其等待FIFA的“标准答案”,不如先完善自身的裁判培养体系与判罚尺度统一机制。毕竟,真正的职业联赛,不能总把希望寄托在“外援裁判”身上。